目前分類:閱讀摘記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回想過去,我已經不清楚是從哪一個時間點開始,這些撿來、買來的舊物品對我不再有吸引力了。我像這個世界的人一樣,變成3C或其他東西的俘虜,變得習慣買那些很快壞掉,而且自己沒有能力維修的東西。」——單車失竊記


Goz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從頭到位尾就在說一件事,女性作為一個「被選擇的性別」,許多令人困擾的病狀(無論出現在自己還是他人身上)都是需要治癒的,諸如「善妒」,「女女相逼」,「無法接受被否定」,「背後說人八卦」,「需要維持一個形式上關係」,「言不由衷只為試探」,「各種關係下都可能存在的母親病」,還有亟欲分別敵友關係,對男人表現可愛積極,戀愛後完全變了個人人,以及被期待成為善體人意者招致「無法分辨領域界線」的習慣以至於時常跨越到他人的範圍說三道四......

作者指出這樣的女性病需要療癒,有人指數高有人指數低,認清女性的困境之後就不要被捲進去。需要看到的是女性病背後的病因而非只是回應作為病徵的表面言語和行為。

文章標籤

Goz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sing 利用 “friction”做為隱喻,去描述出現並構成當代世界的各種差異,包括在政治上、社會上、和經濟的考量上。藉此, Tsing 議圖回答關於全球關聯性(global connectedness)的問題。在她的主要論點上,她利用她在Indonesia熱帶雨林工業及其雨環境和政治之拉扯(1980 and 1990年代之間)的田野,試圖要回答「為何全球資本主義如此混亂?誰為自然說話?在二十一世紀,哪一種社會正義是有意義的?」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書中的章節中也一一被回答了,這些章節的名稱是以Tsing 所認知的普世事實之隱喻來命名的:Prosperity Knowledge, and Freedom。

Tsing 對於universals 的主要挑戰在於,她認為全球化並非是同質整個世界,而是去理解我們其實確實是不一樣的。

Goz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觀性同時是「可能」也是「限制」。研究者應該反省自己的主觀性,並檢討它對於研究從頭到尾的影響。記然主觀性賤至我的認知與體認,我必須知道什麼感動我,什麼沒有;而我的詮釋中又忽略了什麼。他以下的這褖畫非常值得我們深思:「藉著主觀性,我說我所感動的故事。驅除主觀性,我並不是變成一個價值中力的參與者,而是一個腦袋空空的人。」-《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未完)

Goz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突然又想起這部小說和小說電影。

小說是在大二時,以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移民文學為題,在與郭強生老師進行訪談之前讀的,連同《醫生的翻譯員》。

Goz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的第一篇主要描述兩個不同位置之群體的個人與其追隨者的經歷與生活的演變。一是以多克為首的街角青年群體,另一個則是以奇克為首的男大學生群體。群體的主要領導者的不同價值觀,所影響的不僅在於兩人全然不同的生活狀態及經歷,群體的功能與結構也有很大的差異。其中,作者也細緻的呈現了在街角社會中的各個元素及不同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與張力,例如社會工作者、學校的意義,以及各個街角青年的狀態。在街角社會與其外的社會之間的似乎成為了有著明顯的對比,這個對比並非一般想像的凌亂與秩序,而是在於群體的運作模式、組織內涵與價值觀。

第三篇主要討論關於「幫與個人」,作者指出在街角的群體中,家庭的作用並不彰顯。甚至於「個人」而言,街角的群體功能與意義是超乎於家庭的。這街角的群體內部成員的同質性及其相互作用及其中之相互義務形成了具有內聚力的群體結構。 (255-257)

Goz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